加味左归丸治疗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的分析 | ||||||||||||||||||||||||||||||
【摘要】目的:分析加味左归丸治疗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0例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5例,对照组选择西药激素治疗,实验组选择加味左归丸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加味左归丸治疗能让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加味左归丸;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 卵巢早衰是临床妇科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具体是指月经初潮后到40岁之前出现的高促性腺激素和低雌激素状态[1]。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更年期综合征、性欲减退、不孕、月经失调等,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同时导致老年性痴呆、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提前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殖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关注临界卵巢早衰,对卵巢早衰进行延缓,让卵巢功能得以恢复,对于保证女性健康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加味左归丸治疗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90例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所收治。纳入标准:停经时间超过半年;年龄≤40岁;伴雌二醇减少、促性腺激素上升;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接受其他治疗。排除标准:高血压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良恶性肿瘤患者、卵巢先天缺如患者。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6-40岁,平均为(32.2±3.6)岁;闭经时间为6-71个月,平均为(15.7±7.5)个月。实验组患者的年龄为27-40岁,平均为(31.8±3.3)岁;闭经时间为6-73个月,平均为(16.1±7.2)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西药激素治疗:给予倍美力口服,每天1次,每次0.625mg,持续治疗22天,治疗后5天给予安宫黄体酮片口服,每天1次,每次10mg,建立月经后于月经第5天服药,持续治疗3个月周期则表示1个疗程。 实验组选择加味左归丸治疗:药方组成为阿胶6g,柴胡、炙龟板、鹿角胶、山茱萸各10g,当归、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淮山药、熟地各15g,川牛膝20g。每天1剂,用水煎服,患者早晚各温服1次。如果患者脉细弱、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则应加用党参和黄芪;如果患者脉弦细、胸胁胀闷,则应加用广郁金、制香附;如果患者脾运不健、纳食不香则应加用六神曲、山楂和茯苓。持续治疗3个月则表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能进食寒凉和辛辣食物,心态应保持良好,不服用其他药物。 1.3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 经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月经来潮,周期节律、经量、经色持续3个月以上保持正常,血清各指标均恢复正常则表示治愈;经1个疗程以上的治疗,患者月经来潮,月经周期并没恢复正常,血清各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则表示有效;经1个疗程以上的治疗,患者月经未来潮,偶尔存在少量的黯黑经血,血清各指标无显著改善,停药后再次发生闭经则表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软件来统计和分析本实验相关数据,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临床疗效观察(n)
现阶段临床中在对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患者进行治疗时,西医激素替代疗法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患者在停药后容易出现疾病复发,患者需要长时间服药,进而增加血管栓塞、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率。 中医研究发现,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的病机主要为肾虚,所以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选择补肾法[3]。左归丸是阳中求阴的代表药方,在此基础上加用柴胡、阿胶、当归、女贞子,能让调理冲任、养血填精的作用加强。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补肾益精养血类中药能让机体的性腺轴功能得以恢复,对性激素紊乱进行改善,让卵巢的性激素敏感性提高。本研究中,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患者进行治疗时,与西药激素治疗相比较,加味左归丸的治疗效果更加理想,而且药物毒副作用轻微。 总之,在对卵巢早衰继发性闭经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加味左归丸治疗能让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亚军,李雄岩,刘振琦等.中药栓剂治疗卵巢早衰致闭经的临床获益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0):2239-2240. [2]徐国萍,葛芳,张秀梅等.卵巢早衰预测及诊治最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554-556. [3]刘艳梅,冯秋敏,王庆美等.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卵巢早衰性闭经52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141-142. |
||||||||||||||||||||||||||||||
|
||||||||||||||||||||||||||||||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