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瘘是指非泌乳期原发于乳晕或乳晕附近的化脓性病变,常发生于年轻妇女,与哺乳,生育无密切关系,部分患者伴有乳头内陷。临床上常见患者经多次切开引流、搔刮后仍反复发作,甚至被误认为乳腺结核及肿瘤而延误病情或做了不必要的大范围切除。
1 资料与方法
60例中年龄21—62岁,多发年龄段35—40岁。乳房单瘘54例;2个瘘口4例;3个瘘口2例;病程长者8年,短者6个月。本组病人曾切开引流治疗两次者46例,三次以上者14例。有半数病人伴随乳头内陷。
2.1手术方法
手术在局麻或静脉全麻下进行,患者平卧手术台上,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1%的利多卡因,用5毫升的注射器接皮试针头进行局部麻醉,可以减少病人麻醉时痛苦。麻醉时,从非污染区至污染区依次注射。成功后,酒精消毒切口周围,从瘘道的乳晕外口置入探针或蚊式钳,沿扩张导管至乳头探出。纵行切开瘘口至乳头开口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彻底暴露瘘管及扩张导管,完整剥除病变近端至乳头开口处导管,刮匙彻底搔刮瘘管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切除增生明显的瘢痕组织,彻底止血,碘伏消毒后,伤口内油纱填塞,加压包扎,切除物送病理。
2.2术后处理
术后第三天首次换药,继续油纱填塞,加压包扎。以后每隔一天换药直至愈合。大约14天—28天痊愈,期间给予口服抗生素。
术后随访:术后第三天门诊复查,共随访6个月至一年。
2.3结论 60例患者全部为复发病人。经手术治疗后,第三天开始换药至愈合,换药时间约2—4周,随访全部患者6个月以上,无一例复发。部分患者乳头形状略有改变,凹陷者愈合后得到纠正。
3 讨论
3.1 乳腺导管瘘发病原因
乳腺导管瘘的病因有以下三个因素:(一)细菌侵入输入管并大量繁殖是主要发病因素。(二)乳头内陷:1988年Walker等[1]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工作证明, 这类病例的厌氧菌是需氧菌的2倍, 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为主, 多种菌属共同致病。Khoda[2]和Dixon[3]等也证实了该观点。经1994年MAIER等研究发现是使局部无法保持清洁而引起感染的易患因素[4]。(三)导管扩张。从病理上,鳞状上皮从导管口向内部延伸,覆盖导管内壁上,其角化鳞屑及脂质分泌物阻塞导管,细菌侵入极易发生感染。感染后引起引流不畅,形成乳晕旁脓肿,继而破溃,或引流后,形成瘘管。乳晕旁瘘管外口可以愈合,但感染继续,又会再次复发。
3.2 临床表现
乳腺导管瘘多发于青壮年妇女,年龄一般在20岁—40岁之间。病程长短不一,因反复发作,从数月到数年均有,也有长达20年。典型病例为乳晕旁包块,急性炎症时,局部红肿热痛,病人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严重者可出现高热。使用抗生素后或自行破溃时,瘘口暂时愈合,以后还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查体可见乳晕或乳晕旁局限性隆起或陈旧性手术瘢痕,扪诊可触及乳晕旁条索状包块,压痛,按压包块可见乳头或乳晕开口处流出脓性液体或牙膏样分泌物。反复发作患者按压局部组织较硬,腋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
3.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该病并不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可以明确诊断,部分复杂患者用可以探针找到瘘管,予以诊断。该病经常和乳腺结核及乳腺癌鉴别,但是通过疾病的特征及病理可以鉴别。
3.4治疗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愈本病的首选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为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搔刮。因为窦道是感染和复发的关键,所以单纯瘘管切开术、扩大引流搔刮术,易出现搔刮引流不充分,导管瘘再次发作的风险。而我院采取的手术方法不易复发的关键有三处:一 找到瘘管后,沿瘘管劈开乳头。 二 完整切除近端导管至乳头部开口部,清除瘢痕组织及肉芽组织,彻底搔刮。三 创口内油纱填塞,加压包扎。压迫至第三天换药原因是可防止引流不畅和瘘道两端过早闭合,引起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肉芽组织充填创口不易引起复发
总之,该术式是通过临床验证,值得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
1718期刊是唯一一家有正规营业执照,心贴心为客户服务的论文发表平台!
论文1718网和1718期刊网推荐的期刊均为正规期刊,都可在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到相关信息。本站合作的数千家期刊中,简化审稿流程,帮助客户选择最适合的正规期刊发表论文,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客户最满意的效果。
手机:18863576778
QQ:925763962
公司网站:
www.lw1718.com 论文1718网
www.1718qikan.com 1718期刊网
www.qikan1718.com 期刊1718网
各专业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发表 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
如何发表论文 经济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 代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1718网和1718期刊网、期刊1718网,专业、权威、期刊发表网站。------博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